服務電話: 139 241 66640
在翻譯中同化法和異化法區(qū)別
一、同化翻譯的概念 《牛津現(xiàn)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》(1)對naturalize(同化)的解釋有:1.“take (a word)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”,2.“introduce and acclimatize(an animal or plant) into another country”。在翻譯上,前者可以指譯入語被譯出語所同化,從譯出語引入一個譯入語本來沒有的詞,比如“保齡”(bowling),即所謂音譯。音譯是譯者必用的技巧,在譯界應該沒有異議。而后者在翻譯上可以引申解釋為:把譯出語的語言形式或內容在必要的時候進行適當?shù)母膭樱╝daptation),以適應(acclimatize)譯入語的語言文化環(huán)境。這實際上也是許多譯者一直在不自覺地使用的操作方式。如果對語言文化的差異性和任何譯入語的語言優(yōu)勢及文化特色有共識的話,那么應該給同化翻譯予一席之地,而把精力放到具體的技巧研究上去。
二、異化翻譯法(或異化法):
(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)和歸化翻譯法(或歸化法)(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or Domestication)是美國翻譯理論家Lawrence Venuti(1995)創(chuàng)造的、用來描寫翻譯策略的兩個術語。異化翻譯法是故意使譯文沖破目的語常規(guī),保留原文中的異國情調。Venuti把異化翻譯法歸因于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Schleiermacher的翻譯論說“譯者盡量不驚動原作者,讓讀者向他靠近” (Schleiermacher 1838/1963: 47, 1838/1977:74; Venuti 1995: 19)。Schleiermacher本人是贊同采用異化法的。Venuti(1995: 20)指出,在盲目自大地使用單語、并把歸化翻譯法作為標準的文化社會(例如英美社會)中,應提倡異化翻譯法。在這種情況下采用異化法,表明這是一種對當時的社會狀況進行文化干預的策略,因為這是對主導文化心理的一種挑戰(zhàn)。主導文化心理是盡力壓制譯文中的異國情調(或“異物”)。Venuti把異化翻譯描述成一種“背離民族的壓力”(1995: 20),其作用是“把外國文本中的語言文化差異注入目的語之中,把讀者送到國外去”(1995:20)。
具體說來,異化翻譯法包括以下特點:(1)不完全遵循目的語語言與語篇規(guī)范;(2)在適當?shù)臅r候選擇不通順、艱澀難懂的文體;(3)有意保留源語中的實觀材料或采用目的語中的古詞語;(4)目的是為目的語讀者提供一次“前所未有的閱讀經驗”(1995:20)。不過,Venuti 也承認,譯文是用“本土的文化材料”組成的,異化翻譯 [像歸化翻譯那樣] 只能是翻譯過程中的其中一種策略,不同的是,采用異化法的譯者一般都態(tài)度鮮明,而不是隱隱匿匿(1995:34)。用異化法英譯的典型例子包括龐德(Ezra Pound)的許多譯作,納巴科夫(Nabokov)(1964/1975)直譯的名著普希金的詩體小說《尤金·奧涅金》(Eugene Onegin)。(參閱:Venuti 1995)
異化法和歸化法一直以來是翻譯界討論的熱點問題.本文從語言形式的角度,綜合分析語言形式的特點、交際原則和多元文化的融合,闡述翻譯中歸化法的可行性和歸化法的限定性 ,為譯者的定位提供參考。
|